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杭师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及教学改革
图为杭师附小的学生在德育活动课上开展讨论。(资料图片)
“近期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二是明确提出了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三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后,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杭师附小”)校长缪华良第一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而在今年3月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杭师附小就开始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一轮课程规划和教学改革探索。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一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具象的内容,就是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缪华良说。
一个人内在的素养,最终会表现在外显形象上。杭师附小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校文化,提炼出杭师附小的理想学子形象关键词,即“正行”“好学”“乐玩”“善交”,以此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杭师附小人对这八个字的理解是这样的:
所谓“正行”,意指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指向的是道德层面。
所谓“好学”,意指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兴趣浓厚,习惯良好,有终身学习意识。
所谓“乐玩”,意指身心健康,坚韧乐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所谓“善交”,意指尊重差异,注重合作,善于交往;具有开放的心态,能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这四个词,每两个字之间都是一种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与国家层面‘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大核心素养是高度契合的。”缪华良说,“我们希望杭师附小的学生,经过6年的熏陶,走出校门时具备这样的形象和气质。”
这个“理想学子形象”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可感知的指引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在今年暑期培训中组织各学科老师开展了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大讨论,最后大家形成共识,认为应该着力培养学生5种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数字化能力、自主生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5种通用型能力之外,各学科组进一步明确了本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如语文组提出的问题解决能力、概括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数学科学组提出的自主探究能力、多样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体艺综合组提出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自主评价能力,等等。这些“关键能力”的解析,让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变得更具有操作性。
构建利于核心素养生成的课程体系
杭师附小前身可追溯至1906年的杭州府官立初等小学堂,迄今有110年历史。顺应不同时代要求,杭师附小的课程体系几经更新换代。今年9月份,学校推出了最新的4.0版课程方案。
“制订4.0版新课程方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课程教学更好地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接。为讨论这个新的课程方案,去年年初的两个月里我们开了13次座谈会,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该校课程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陶森说。
这个新规划的学校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基础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由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等课程组成。拓展性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设和开发、供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课程,围绕体艺特长和实践活动,突出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梳理成为四大板块,即大德育、大阅读、大综合和大体艺,实施“德育+”“阅读+”“科学+”“体艺+”等课程整合教学。
拓展类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特色和课程设计的用心。在该校的三个校区,都有日课表、周课表、月课表和学年课表,学校根据课程持续时间和规划特点,将碎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如校园八大节日课程、各类仪式课程、家校协同课程,就按日课表来安排;国学体验、生存课程、学军课程、学农课程等则按周排课;新生幼小衔接课程、毕业班课程、全科主题学习课程等按月课表实施;语文、数学等国家基础课程则按照学年课表上课。
全科主题学习是该校自主开发的一门特色课程。这门课程每学年开展6次全科主题学习,通常每个主题安排3—4个课时,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及音乐、体育、美术、信息等多学科,意在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周一节、50分钟的“悦读探究”课程,由阅读课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科阅读、交流分享和展示活动。该校要求学生在小学期间完成350本相关书籍的阅读,每学期课堂上指导阅读6本书。进入课堂指导的90本教学书目按照班级人数配置,各班上课时轮流使用,其余拓展书目按每本书3—5册配置,学生通过借阅方式流通使用。阅读课老师按年级相对固定,在该校,不仅是语文老师,所有学科老师都成为阅读的“点灯人”。
每周五下午,是杭师附小三个校区最热闹的时候,80分钟两节课连排的“玩转体艺”,学生们“累并快乐着”。据介绍,目前杭师附小三个校区各有“玩转体艺”课程35门左右,学生通过网络报名选课,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打通班级、年级、学段,实行分类、分层、分性别(高年级部分项目)走班学习。《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的选择性教育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玩转体艺’课程的开设,不是语数外文化课学习的延伸,也不是根据教师的资源、特长,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而是根据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缪华良说,“师资力量不足怎么办?那就引进外部力量支持,请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才进校指导,相关费用完全由学校承担。”
据了解,杭师附小整合体育和艺术课程,在保障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了国际象棋、管乐、弦乐、桥牌、街舞、网球等相关课程,目前正在筹划开设高尔夫课程。“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选的这些体育、艺术项目都具有国际性,与国际交往相关,就是希望让孩子们从小具有国际视野。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国际理解’是相呼应的,也是杭师附小理想学子形象中‘乐玩’的意旨所在。”缪华良说。
“玩转体艺”课程的实施分为普及、特长、精英三个层级,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不同层级的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少数在某些方面天赋过人、成绩突出的学生,周五下午家长可以直接接走,到社会上去接受更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希望他们由兴趣转变为专长,甚至由此走上职业道路,成为某方面的杰出人才,就如同杭师附小的校友、著名的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许昱华一样,成为学校的骄傲。”
“普及是重点。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我们希望他们由此喜欢上并掌握一两门终身相伴的体艺技能。”缪华良说。
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性课程和基础性课程孰轻孰重,校长缪华良心里自有一本账。在课时分配上,两者基本是二八分——拓展性课程占20%,基础性课程占80%。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国家基础课程的主渠道让核心素养落地,才是根本。
与新版课程方案同步,杭师附小开始探索“创智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组织活动化、学习过程合作化、差异发展个别化、技术应用轻便化四个方面设计和开展教学。学校研制了“创智课堂教学评议表”,引导教师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目前学校已经推广应用基于电子白板等技术设备的“交互学习”、基于微课的“翻转学习”、基于反馈器使用的“差异学习”、基于HTC设备运用的“移动学习”和基于3D打印的“融创学习”。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杭师附小针对部分基础性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能力差异,实行按程度分层走班,按性别走班。如该校吴山校区尝试美术课三分之一内容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五年级体育课两节连排,实行“走学三球”,六年级体育课按性别进行走班教学。
对于该校信息技术课周晓明、蒋韵、许达三位老师而言,这个学期的课让他们压力山大,因为他们每一周的课表都不同——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是与不同的班级,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其他学科进行统整,与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双师协同上课。这是杭师附小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的一项新探索。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在缪华良看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着力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可以对接、打通的。“先让部分老师开始探索,在创智课堂教学模式中,今后会逐步加大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因子的考核权重。”缪华良说,“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同时完善课程及教学评价机制。”
令人振奋的是,教育部日前出台了中考改革新方案,这为评价机制的改革、为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8日第10版
![]() |
![]() |
![]() |
![]() |
![]() |